主持人:
邓涛先生是广州好莱客创意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、CFO及董事会秘书,负责企业财务战略的推行及实施、投融资等资本运作、投资者关系运营及上市公司合规性管理等。他在财务职业道路上有丰富的经验,在加入广州好莱客创意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之前,曾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经理,也曾于一家欧洲私募及控股公司----珠海中富从事财务管理工作。个人更两度获得金牌董秘的殊荣。
拥有丰富财务工作经历的邓涛先生,对于财务工作者在职业道路上的忠告和建议有什么呢?
邓涛:
我自己的三段经历,第一段经历是在四大这个算是一个纯外企,然后第二段经历是外企和民营企业的一个结合,因为它是外资控股的,但实际上是相对偏民营的一个方式,一个企业运作的方式。然后第三段是纯民营的企业,所以这里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经验做一些简单的分享。
我在四大七年多的时间里,我觉得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历练。第一是接受了正规系统的职场培训,无论是专业的培训还是软性技能的培训,甚至包括身边的师长和领导的指导,都是非常有效的。从而形成了较好的价值观和职业化程度,这些观念上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、终身受用的职场技巧。第二是培养了我们项目管理的能力,包括计划、执行、过程反馈和复盘这种闭环的做事思路、严谨的逻辑性和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,我想这些是我们从事很多其他领域所需的基础。第三是通过接触不同的公司、不同的行业,我看问题的视角相对来说打开了。最后一点是形成了很好的财务基础,这让我们在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了很好的一个技能。所以在四大工作会是职业发展有一个很好的起步和学习锻炼的平台。
有很多朋友会问我:在四大发展的不错,为什么要转到企业?实际上是因为我在四大经历了一些企业美股和港股的IPO,也目睹了一些优秀CFO在企业里面发挥的作用。所以其实很简单,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,转换一个角色在甲方里面去发挥价值,所以就有了从四大到企业的转型经历。
我的第二段经历是深交所上市的、欧洲私募投资制造业企业。我担任的是财务管理者,主要负责上市公司的报表,并且协助当时CFO对整个集团层面进行的全盘财务管理。因为外资的私募机构非常重视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,所以企业有相对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全面预算管理流程,从经营分析到集团化的财务管理,再到成本效率指标的对标和分析,一整套的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,这很好地帮助我从财务的视角去推动企业整个经营。那刚刚说到的整个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,是我在第二个企业里面收获最大的一点,同时使我对工业企业的经营和运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所以第二段经历,我觉得是我从乙方到甲方转型的过程中,获取的财务管理实战经验很好的“工具”,使我能从财务的视角去看企业的经营,这是我这段经历最大的一个帮助。
第三段经历是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——好莱客,当时是以CFO的角色进入到企业的。由于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间,所以发挥的空间会更大一些。在这里面建立企业整个财务管理的体系和标准,更充分地发挥我的财务价值。同时在2016年开始,我就同时兼任董秘的工作,负责整个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、合规性管理和投融资资本运作工作。所以这段经历使我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财务的价值,并且涉及到企业资本运作方面的工作内容。
外资企业来说,它相对于会更偏体系性和流程化,对于你做事情的一个系统性的能力,还有项目管理的能力,这方面我觉得要求是比较高的。它同时也会有比较好的培训体系,会教会你一些套路,但有时候会容易把你相对来说角色化,所以让你只能作为系统的一个角色,习惯于在系统内生存。所以作为在外资企业里面工作或者长时间工作的财务工作者,有时候我个人建议是要适当的去抽离出这个角色。但它给到我们的这种体系化工作的能力,全面的职业素养的一个培养,专业知识,还是说软性技能这些方面,包括你身边的这种同事的资源,这个都是非常好的,也是我觉得作为职业生涯起步比较合适的一个地方。而如今的民营企业里面,我觉得相对来说环境会而更开放一些,然后财务在当前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会更快一些,然后你说发挥的空间或者财务价值创造的一个空间也更加广阔一些。但在这里面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说它的体系性相对没这么强。你需要具有这种搭建平台,搭建体系,推行一个财务管理系统的这种能力,这个能力是需要去思考和打磨的。
无论是外资还是说民营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,我觉得要在每一段经历里面把这段经历的价值发挥到最大,那这个就足够了。我现在回望十一二年前刚进入四大时候的一个场景,我仍然觉得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,在外资,包括像四大这样子的平台,是非常好的。这种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,确实是对终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好处的锻炼。但是如果说要在外资的平台进一步往上的话,我觉得当前也是不妨可以考虑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,因为这些民营企业承载着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,在里面可以创造无限多的可能,所以在当前来说,在民营企业里面的发展空间可能比外资企业会更大。我个人理解,职业选择应该是分阶段的,但是对于很多职业生涯刚起步的同事,现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很大型的民营企业让大家去选择,例如像华为、像阿里等等这些,虽然它是民营企业,但它实际上都变成了一个经济体,里面承载了非常多的内容,也有足够广阔的空间。
如果一定要给一个路径的建议的话,我会偏向于选择从比较好的外资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,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到民营企业里面去历练和发挥更大的价值。外资的专业技能跟他的工作属性和工作流程相关,因为很多工作流程在总部已经是锁定了,所以下边的分支或者子公司更多的是去执行总部的指令和策略。它有非常完整的工作指引和工作流程,所以相对来说是更加条理化、体系化和流程化的一个工作方式,对个人的项目管理能力,还有工作逻辑性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。但是相对于民营企业,外资企业在创造性、创新性或者开拓性这些方面的挑战可能是不及民营企业的。在民营企业里面,正因为体系上相对来说没那么完整,或者说因为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,很多东西都要面临着更替迭代,所以它更要求工作者有创造性的工作,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。所以它们两者从本质上对能力核心的要求确实是有一些不同。
我觉得在职业发展的规划或者路径的选择上,除了个人的能力以外,我觉得可以用一个点线面体的模型去考虑这个问题。这是曾鸣教授在他的《智能商业20讲》里面提到的,我个人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。就是个人的努力只是一个点,还需要看他在一个线性的成长,这需要在一个更大的面,甚至经济体里发挥到作用,找到属于自己这个点的位置,发挥最大的能量。所以我觉得在一些选择上面,除了个人的能力或者一些比较细致的因素以外,更多的要看平台、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等。跳出一些细节的点去看整个发展的机会,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选择。
对于个人来说,就是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和延伸自己的能力,尤其是财务工作者,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专业上面的能力,还包括很多的软性技能,如沟通平衡各方面关系的能力等等,像这些更加Soft的技能都能有助于整个知识面的打开。同时,对资本运作,对整个资本市场发生的事情,对整个中国股市和上市公司,这些经济体里面我们每天需要去面对的事项都进行了解和思考,都去学习里面的有技术含量的地方,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整个知识面。